•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设计艺术学院玩转“课程魔方”图文

时间:2016年09月23日 信息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设计艺术学院玩转“课程魔方”图文

设计艺术学院模块课程之“动态图形”

 

设计艺术学院玩转“课程魔方”图文

老师在模块课程“智能产品设计”给学生演示介绍

 

设计艺术学院玩转“课程魔方”图文

设计院自己开发的课程作业平台“图钉墙” 

 

“这个课我不感兴趣,可以不听吧?”“我可以选另外一个老师来上课吧?”……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上不上课,可以任意就课堂提出意见,这还是大学吗?让人惊奇的还在后面。没有专业、没有班级、没有年级之分,一人一课表,这课要怎么上?这学生该怎么管?   问题是,这样的变革还赢得了众人高度的肯定。     2013级本科生,来自台湾的夏婕说:“它满足了我个性化的专业需求,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家长说:“能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是最幸运的事。”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更是“闻风而至”,纷纷派出教师前来交流,到这里一探究竟。   这里就是我校的设计艺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设计艺术学院开始着手进行课程改革,2012年,正式提出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将它称之为“课程魔方”。   上课也能“私人订制”   每年秋季开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拿到一份课程清单,上面详细介绍了本学年将开设的所有课程:“人机交互设计”、“交互影像与虚拟现实”、“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自己本学年的课程,安排自己的每天的“行程”。   这么多的课程如何“串”起来,构建成自成体系的一个网络?   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袁翔告诉记者,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学院对应本专业不同的就业领域,开出了三大“套餐”——信息与服务设计、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交通设计与装备设计,每一“套餐”包含不同的“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套餐”,也可以从“菜单”上自主“点菜”,开发出自己的“自助餐”。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课堂景观:每年上课的学生人数不定,学生没有专业之分、没有班级之分、没有年级之分,有多少学生,就可能出现多少张课表。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把“模块化课程体系”比作是一个“课程魔方”,每个课程好比是魔方上的一格方块,每换一个角度,就能对应一个全新的发展途径,在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   课程的多元组合,产生了巨大的化学效应。范石钟,这个在校期间就横扫国际设计大奖的学生,就是“模块课程”的受益者。   2010年,范石钟进入湖南大学就读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然在“模块课程”中,他接触到了工业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由此一发不可收拾:红点国际设计大奖、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美国IDEA国际设计大奖、意大利 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 国际设计大奖……在校期间,范石钟一共获得了工业设计领域六十多项国际设计奖项,成为设计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如果没有‘模块课程’,我可能就错过了工业设计,也就没有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范石钟说。     搭出课程“黄金组合”   “学生自己选课,如何保证自身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呢?”这是“模块课程”推行之初,学院内部发出的最大质疑声。   对此,院长何人可这样释疑:   “模块化课程”主要在大三开设,包含20多门课程,大一、大二则主修28门核心课程,对应技术基础、思维表达、创新创意等七项专业核心能力。   “‘放手式’的教育,如果‘放’的度把握不好,也可能适得其反。” 何人可说。   学生如何配搭出课程“黄金组合”?对课程的了解成为关键。   每学年开学之初,设计艺术学院都会对学生进行选课辅导,详细介绍专业发展、课程内容、就业趋势等相关知识。此外,开发课程作业平台“图钉墙”,展示每一门“模块课程”中每一名学生的作业。“学生通过‘图钉墙’更直观的了解课程内容,老师则通过‘图钉墙’展示自我,避免无人选课、无课可上的尴尬。” 袁翔告诉记者。   课程配搭要出“黄金组合”,提高课程含金量是基础。   与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不同,设计,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从工业革命到工业4.0,从互联网1.0到互联网+,设计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应对设计产业的快速变化和设计专业知识的日益交叉,学院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动态调整“模块课程”的设置,提供不同的“菜品”。而学生选课情况,也成为修改“菜单”的重要依据。“如果选课情况不佳,老师们会反思自身的教学,学院也会思考课程开设有无必要。这就在‘模块课程’中形成了一种动态更新机制。”何人可说。   “课程改革+”效应   实践一小步,教育一大步。如果说“模块课程”的推行是一个点,那么由这个点引发的改革效应还辐射到了教室功能、学生管理、教学组织、教师评价等教学配套资源系统,堪称“课程改革+”效应——   传统教室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科功能教室,包含不同的学习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向教师请教;   班主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了“导学”关系;   大一统的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别化教育,老师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实施个别教育;   一个老师上一门课程的模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名老师合作一门课程,同步辅导,既解决选课学生过多的问题,也从不同角度、不同风格来启发学生思考创新;   ……   由“模块课程”层层倒逼而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会不会让学生“水土不服”?   2015年,湖南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等30余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联合组织开展了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对设计艺术学院的满意度达88.78%,专业的满意度达89.90%,高居全校榜首。   今年8月,2006级硕士生田飞打造的APP“方片记事”,近日登榜App Store精品推荐首页头条,该产品的高级版本“方片收集”也登上工具付费榜第一名;   2016届本科毕业生裴轩设计的城市公共电单车,被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采用;   2016届本科毕业生孙靖邦设计的塔扇方案,被美的生活电气制造有限公司采用;   ……   在外人看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可以收手了,“改革的步子迈得已经够大了”。但学生的认可与成就,给了学院无限的动力,围绕人才培养,他们酝酿的变革还在进行……  

责任编辑:李妍蓉

上一篇:84级校友孙帮成中国高速列车技术发展与展望图文
下一篇:“双一流”建设大讨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题研讨“双一流”
(作者:佚名 编辑:湖南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