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南高校

我的湖大故事黄天泽在湖大感受有教无类

时间:2016年08月30日 信息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黄天泽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退休教授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对此,我深有感受。   对于好学上进的青年学子,哪怕素昧生平,仍不遗余力,给予热情鼓励、寄以厚望。圆强国之梦都有赖于他们,多培养一个有用之材,就多增了一份正能量。   对于有志出国深造的学子,在了解其学习情况后,不惮其烦为之撰写推荐函,遍及美、英、加、法等先进国家的高校,出国后往来通信,仍不忘以自己的治学经验给予启迪,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多年来的授业弟子中有不少已在各高校和大型企业中任职,每当我去外地出差时,都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来湘出差时,也都不忘老师,专程来家探访,师生之情非同一般,看到他们的茁壮成长、学有所成,深感无比欣慰和当老师的幸福。   其中深值一提的是,湖大机械系汽车专业92届毕业生黄蔚原本不是我的弟子,只不过在毕业前夕听过一次我的学术讲座,后来拜托其他老师请我写推荐信,得以顺利进入加拿大著名的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读研,人校后曾多次来信畅谈学习情况以及攻读硕士学位的困难,我曾不厌其详地提出个人看法以供参考,现特摘录几段来往信件于后:   1998年5月4日复黄蔚4月8日来信   “……来信所提友邦人士普遍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勾起我对1994年出访瑞典王国几个城市(如斯德哥尔摩、林雪平和哥德堡等)时的美好回忆,深感异国他乡‘人间处处有真情’,反观国内情况,对比之下的确大有逊色。我国号称为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礼仪之邦,但当前社会风气不正,已严重影响年轻一代,令人担忧。考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普及义务教育重视不够,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太低,尽管各级领导也在一再号召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无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真是谈何容易。   我在教学、科研、生产战线上摸爬滚打近半个世纪,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现在已进入乐之者的阶段,所以主观上能力图恪尽职守,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上发挥余热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以期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自己的培育和期望。   我建议你最好及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子日:‘吾日三省吾身’,根据我的切身体验,每天就寝前花费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提纲挈领地追记下当天的工作、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乃至浏览过的报刊上的有价值文章与信息的标题和出处等,以备必要时查询。事过境迁,几年以后回过头来翻阅,就像过电影似的,既可温故而知新,又能唤起亲切、美好的回忆,因为人总是喜欢怀念过去的。   近十年来,我除了继续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外,业余之暇还尽可能浏览专业之外的书刊,诸如文、史、哲、管理、艺术乃至生命科学、医学等方面,我认为哪怕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来得强,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其丰富营养有助于开拓思路,引导我们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旁骛心常惬’,自然就会感到心胸开阔、浮想联翩,遇到问题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能够透过现象、洞察本质。例如,返湘这十多年来,由于我曾多次应邀出席各种有关政府决策和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会议,加以结合以往的经历和学识,得以较正确地预测事物的发展,对有关企业所提建议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收到了‘不幸言中’的实效,因此之故,使得我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浓,接触面也越来越广,特提供你参考……”    黄蔚1998年6月15日来信   “黄老:……读您老的信,使我十分感动,自跨出校门,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谆谆教诲了。现在我才知道,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其知识结构是如何的坚实.其思想境界是如何的博大深远。让人惊讶的是,您对周围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反应是如此之敏锐,全然不似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倒像一个热情好动的青年,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索的冲动。   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要求越来越精,物质世界随之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亦趋淡化。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常令人感到无所适从,我常常自问:理想的我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对此我常常感到茫然,而从您身上,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精髓,没有流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它依然耸立在人群的最前列,为迷惘的人指引方向,我将深深记取您语重心长的话语,它将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最好的鞭策。   在湖大读书期间(1988.09-1992.07),我自知是一个在机械方面天分平平的学生,我有的只是好强和勤奋,这使我当时放弃了考研,也怕与教授们深谈,甚至连听您的讲座也只敢找最后一排的座位。我知道在讲台上站着的是大名鼎鼎的黄天泽教授,请您给我写推荐信还真有点惴惴不安呢!好在听校友说您十分关心汽车专业学生的成长,对在汽车行业有进取心的学生寄予厚望,于是才斗胆向您求助。您果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教授,只可惜我当初没有跟您接触,直到过去了将近十年之后,才有幸真正认识您。   自中学时代起,我就有记日记的习惯,时间一长,竟有十几年之多,所以您说的体会我很有同感,只是近年屡屡搬迁,损毁不少,打击了我的积极性。看了您的信,又重新激起了我的兴趣,初来加拿大的所见所闻也确实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番了。   在国外两年的master并不容易读,除了语言上的障碍之外,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上,中国学生的起点普遍偏低。有学生说,他是直到毕业时,才听懂教授的课,因教授来自世界各方,方言加上专业英语,一堂课下来往往不知所云,全靠自己课后看书。教授在布置作业或project之前,都当你是学过某某软件的,因为在当地中学或大学本科时,这些软件都已教过,而中国学生往往连见都没见过,于是只好连夜借书自学,然后现学现卖到作业、project和example中去,这样是无法读得轻松的。先天不足只能赶紧弥补,不过中国学生的成绩都十分优秀,让外国学生难以理解……”    1998年8月10日复黄蔚信   “……来信提到在国外攻读master的困难.这一点我是能理解的,事物总得一分为二来看.与外国留学生相比,我们虽有不足之处,但更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如勤奋、刻苦、头脑灵活等),才能树立信心去扬长避短、迎难而上,我的切身体会是:化压力为动力、经一事长一智;人一能之我十之,人十能之我百之;只问耕耘不计收获,水到自然渠成;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特此提出来与你共勉。”   黄蔚已于新世纪初学成归国,现在深圳JDSU光电有限公司担任全球供应商管理高级经理。

 

 

责任编辑:戚家坦

上一篇:2016软土工程前沿论坛举行图文
下一篇:16级研究生新生为学弟学妹“直通华为”铺路搭桥图文
(作者:佚名 编辑:湖南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